有力有序推进重点任务 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改造机制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务将越来越重。
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城市更新量大面广。以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为例,预计未来5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刘苏社介绍,一揽子增量政策明确,要加强城市更新的重点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提前安排相关项目的清单和投资计划,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健全完善可持续的更新改造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尽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充分释放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网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很多项目也比较成熟。
将优先支持一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刘苏社表示,2023年至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超过4700亿元,其中重点支持了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今后几年,城市更新仍是政府投资的重点,2025年也将继续加大力度。
据介绍,在2024年10月底前下达的2025年1000亿元“两重”项目清单和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当中,城市更新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安排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管网建设,突出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重点城市和中心城区,重点支持在建工程和2024年四季度可以开工的项目,推动解决燃气管网老化、城市内涝、供水管网漏损等突出问题,同时继续统筹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危旧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也要研究将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等有一定收益的城市更新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
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
城市更新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项目的投资额比较大,单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度吸引民间资本的广泛参与。刘苏社介绍,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经营属性较强的领域,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回报水平适中、社会资本具有投资意愿的领域,也将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也就是PPP新机制的作用,以及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更新改造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各地积极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12个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奖补或贷款贴息,12个省发行专项债近1000亿元用于各类更新改造,一些地方完善税费减免政策。各地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拓宽征信方式、延长贷款期限。28个城市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总资金规模达4550亿元。各地通过政企合作、特许经营、企业承包、自主更新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在构建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资机制过程中,一些地方加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如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城新贷”财政贴息实施方案》,对城市更新重点领域和建筑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中长期贷款给予总计4亿元的1个百分点省级财政贴息。重庆市发行政府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如渝中区2021年至2023年共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包13个、发债总额83.3亿元,撬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约120亿元,形成投资拉动力。
还有一些地方组织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多渠道融资。如河南省整合多种金融工具支持城市更新,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2024年上半年,通过金融机构预审的城市更新项目114个,有88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批复,累计投放贷款216.62亿元。江西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城市更新。江苏省南通市设立城市更新资金超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范嗣斌认为,要注重激发社会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协力推进城市更新。要构建好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和资金共担机制,统筹利用好各方资金资源参与城市更新。要结合近期“两重”“两新”等相关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市场化手段促进多方合作,探索融资模式和金融服务“工具包”,激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和深度参与城市更新。可以通过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流程简化、打通障碍等激励政策鼓励产权主体、使用主体等自主更新,鼓励运营主体提前介入城市更新。
在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杨一帆看来,构建政府、市场与市民之间的资金共担机制,需要遵循市场基本规律,建立保障每个合法主体合理权益的长效机制,以稳预期促参与。各城市应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在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确定实施主体、构建建设与运营模式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各要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属性,研究价值兑现路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体两面双获益。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有力有序推进重点任务 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改造机制
回复